刀耕墨舞 自得其乐——陈稳宇的书画情缘

一次,在朋友处看到一方秀劲古雅的篆刻作品,不禁眼睛为之一亮,头脑里即刻闪过念头:如此颇具传统功底又有自己个性的印作,不用说,定是哪位外地高手所制。然而,当我了解到其作者,只是一位年轻的本土印人陈稳宇时,不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采访愿望。

不久,我们相晤于润州,彼此欢然谈笑、相见恨晚。陈稳宇果敢、谦和而严谨,更为难得的是身上洋溢着一种古代文人的儒雅之气,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。

后来,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为了好友,我对他的了解也更为深切。1975年出生于山东庆云的他,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公务员书记家协会会员、润州区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镇江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东方艺术家协会特聘书画师。他自幼即深受父亲影响,酷爱书、画、印;91年负笈军中后,在部队文化的濡染中,又造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彻力,以及刻苦、勤奋的个性。

也正是如此,从2005年转业到镇江地方工作至今,无论多忙,他都要挤出时间读书、挥毫、篆刻,执着地营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。他博采众长,对各类书法均有涉猎,不仅临习《勤礼碑》、《麻姑仙坛记》等楷书,还常揣摩《张迁碑》、《曹全碑》等隶书,亦对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米芾的《蜀素帖》等行草名作爱不释手,更是将《急就章》、《自叙帖》等古代大师的佳构视为品尝不尽的草书经典。

生活的历练,开拓了陈稳宇的眼界,艺术观念也随之飞跃。为了使书、画、印得到同步发展,多年来,他先读史,继而遍临名家佳作。他的书、画、印从零星到系统,从松散到严谨,从皮毛到深入,不断走向成熟,并得到社会的承认。其作品不仅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,还被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》、《东方书画艺术家大典》等入编,特别是篆刻作品《南徐》于2013年11月入展中华朱方全国篆刻大赛。

为攻篆刻,他拜沪上篆刻大家戴春帆先生为师,并在先生的口传亲授中,以秦汉入手,兼及明清,所制印章,日益成熟。他说,戴老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儒雅的气质令他高山仰止,也更加坚定了将篆刻技艺不断提升的决心。

陈稳宇印作以印面苍古雄浑、结字工稳、线条劲健、刀法利落而深受书画家们的喜爱,先后应邀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、著名书画家冯训文、著名书法家王明龙等刻制姓名印和闲章,深受好评,成为诸家的常用之印。

然而,成绩并未让陈稳宇裹足。面对时下艺术界一些人的浮躁自满和急功近利,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一如既往地心无旁骛,恪守传统、与古人为伍,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……

他说:“书画创作,如同从事各行工作,唯有夯实基础,才能走的更稳、更长、更远。”于是,在广泛的涉猎、卓有成效的学习中,陈稳宇的书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。

也许是性格使然,近年来陈稳宇将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,他认为草书是所有书体中最能抒发性情的书体。他说,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伴着悠扬的乐曲,挥毫写下几首豪放的诗句,一种快意便会油然而生。

创作中,陈稳宇喜欢用长锋毛笔,注重墨法和速度的变化。试观他的草书作品,便不难发现他那多以回旋的连笔,参差布白的章法,所展现出跌宕多姿,又颇具内涵的艺术审美观;艺术上,他的才华又是多方面的,他不仅工于写意花鸟,山水画也同样别具风貌,墨竹、兰草更是古意盎然、雅俗共赏。

他说,书画艺术对自己而言,是一种怡情养性的休闲方式,工作、处事与习书绘画并不矛盾。在他看来,工作之余,习书绘画,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积极方式。欣赏书画作品,体味艺术家的超凡审美情趣和作品中的独特意境,心中惬意无限。

日前,他又邀我去其“ 听雪斋 ”画室,看他临习前贤之字,只见他凝神聚气、笔意流转,挥毫之间,作品立成,可谓银钩铁画、潇洒从容,深厚功底显露无疑。如此令人振奋的成果,不仅积淀了多年之功,也是甘于寂寞、追求平淡,不断探索书、画、印的艺术真谛,凭借刻苦和悟性方才取得,不觉令我深感震动。

透过这些作品,我们不难读懂他的理想、他的追求。如在其山水作品《妙山秋景》中,凝练的线条,明洁的笔墨,刚柔相济,画面朴素自然,意境悠远,洋溢着浓郁的山野气息。那幽谷之间,溪塘之滨,古树之下,不正是人们的栖身之所,卜居之地么!徜徉其间定是心旷神怡、超凡脱尘。

而花鸟作品《墨竹系列》,作者写枝中锋用笔,笔力沉劲,撇叶则重而不滞,轻而不浮,或婆娑、或含露、或带雨……画的意境和诗的情怀融为一体,浑然天成。他笔下的兰花,形象生动,清丽秀美,线条爽畅流利,花蕊墨韵雅逸,让人似乎嗅到了阵阵幽香……

他说,一天辛劳之余,品一壶清茗、临一则古帖,尘嚣在低酌间消散,身心于挥洒中释放,人生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此。他表示,既然自己喜欢书画艺术,也在此道路上跋涉多年,将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……

我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, 越走越远。(张春华)